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6岁孩子因“增针”频繁生病?专家回复

母婴育儿 2024-06-03 浏览(359) 评论(0)
- N +

在第75个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一则“6岁儿童服用激素后频繁生病”的新闻冲上热搜。

资料显示,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射生长激素,俗称“加强针”,是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处方药,可用于儿童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生长迟缓。

近年来,注射生长激素的价格逐渐降低,可及性增加,同时滥用风险也增加。6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雪妍接受《国家商报》采访。他表示,经常感冒发烧并不是临床注射生长激素的常见现象,但在注射生长激素的应用过程中,跟踪检查和客观认知非常重要。“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灵药。”

注射生长激素后经常生病?

2021年8月《国家商报》刊发《集体代购谣言》还未散去,“虐”的质疑又来了。生长激素还是个好买卖吗?“报告。三年后,生长激素的副作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讨论的核心是身高明显偏低的儿童使用注射生长激素是否存在不良反应。

法治日报报道,一个6岁的孩子身高只有109 cm,按照《儿童身高对照表》属于“矮”范围,于是去医院注射了一年生长激素,一年就长了11 cm,效果非常明显。

但家长反映“在服用生长激素的这一年里,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和反应都不好”,很多情况下“在服用激素之前从来没有过”,比如经常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却找不到病因。每次上完体育课,孩子总感觉肌肉酸痛,迟早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症状。停止注射生长激素后,孩子的身体状况逐渐恢复正常。

报道还指出,中国各地数十位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的父母发现,虽然孩子的身高有所提高,但也有很多副作用,比如头晕、呕吐。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雪妍告诉国家商报记者,经常感冒发烧在临床上并不是普遍现象,但注射生长激素会加速糖皮质激素等人体激素的代谢。如果糖皮质激素水平降低,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使个体更容易感染病毒或细菌,从而导致感冒和发烧的频率增加。

至于头晕、呕吐等症状,需要密切关注。首先要考虑孩子是否有颅内肿瘤,具体通过检查肿瘤标志物,或者通过CT、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

然而,更常见的原因与使用生长激素有关。如果儿童使用的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医学上称为良性颅内压升高。吴雪妍说,这种头痛不是由颅内肿瘤引起的,而是由生长激素的过度使用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生应建议减少生长激素的剂量或调整治疗方案进行观察。

此外,生长激素在肌肉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肌肉合成,增强肌肉力量。孩子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活跃,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但是,过度活动有时会导致肌肉酸痛。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活动情况,确保孩子在运动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肌肉受伤。

“生长激素没有绝对的好坏。”

2022年1月19日,广东省医保局牵头的11个省联盟发布采购文件,将重组人生长激素纳入药品集中采购范围。从此,生长激素正式进入集体开采时代。一方面,产品价格逐渐降低,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但另一方面,价格的下降可能会扩大产品的使用人群,从而增加“滥用”的可能性。

吴雪妍对这个问题相对乐观。他说,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集中采购的推进,国内的生长激素产品越来越多。一些临床医生可能对产品缺乏了解或受利益驱使,忽视治疗的安全性,仅仅因为生长激素的有效性就随意开药。“虐”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但也要看到,生长激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在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家对产品的使用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保证了治疗水平的提高和适应症的严格控制,以后“滥用”的空会越来越小。

比如,在注射生长激素之前,临床医生会关注患者是否有甲状腺炎,是否有肿瘤或肿瘤手术史,因为这些都是生长激素缺乏的常见原因;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不仅会评估治疗的有效性,还会关注治疗的安全性。对于肿瘤或肿瘤手术导致生长激素缺乏的病例,医生会关注患者是否伴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后叶功能问题。此外,对于老年人,医生可能也会关注性激素。

吴雪妍特别强调,注射生长激素往往与“长高”联系在一起,但它在新陈代谢中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比如有的孩子因为颅内肿瘤手术导致生长激素缺乏。如果他们长期不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可能会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甚至不明原因死亡。但手术后,部分家长和医生因担心孩子肿瘤复发而抵制使用生长激素是不合适的。

“生长激素就像一种新能源汽车。没有绝对的好坏,要看用户的情况和需求。如果是搭配的话,会是帮助你获得理想身高和健康的好工具。现在生长激素越来越受欢迎,人们对孩子的身高非常关注。有些人甚至像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滚动’自己的身高,这有点过分。”

吴雪妍说,家长不要把生长激素当成“洪水猛兽”,一概拒绝,更不要随意滥用。而是应该听从专业临床医生的指导,“最低者举之,最高者抑之”。

每经记者林每经编辑杨霞

原标题:6岁孩子因“增针”频繁生病?专家:生长激素既不是万能药,也不是洪水猛兽。

标签: